近年来出现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也是长期以来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湖北神农架林区劳动就业局反反复复做了大量的工作,下岗职工和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遇到的困难尽管不一,但仍有不少共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一)劳动技能偏低。一是文化程度低。在下岗失业人员的中年职工,大都是文革时期得出、高中毕业生,不少是插队插场的知青,文化基础差,加上当时的职工技术培训十分薄弱,因此基本上不具备和没有相当的专业技能;二是单一技术人员多,复合型人少。现在之所以造成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是因为企业的职工队伍和下岗职工中技术结构不合理,有单一技能的人多,而复合型人才少,三是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二)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没有根本转变
下岗失业人员多少年来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形成的优越感,使得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期盼等待别人的帮助更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又往往无法适应社会所作出的种种帮扶。例如,我们在三送(送岗位、送温暖、送政策)过程中,有一位就业弱势人员就说:你们不要送岗位,给我们送点钱就行了。有的要求岗位工作,似乎观念转变了,实际上还存在着对工作的挑剔和对社会帮扶的高期望值等问题。有的宁可让家里老的、小的养着,等待退休时间的到来,也不愿做艰苦的工作。有的要在城区附近工作,不愿到离城稍远的乡镇企业工作,更不要谈走出去到外地工作。有的还期盼政府把企业搞活,再回企业干老本行。正是由于他们等、靠、要思想未能根本转变,以致造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就业更难。
(三)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过高。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是从人职匹配的出发点招聘员工,而是一味强调高素质,即年龄轻、学历高、专业技术高。如我市一些商贸、餐饮、服务和广告公司,招收普通的熟练工均要求求职者年龄在1822周岁,文化程度中专以上,有的还明确大专以上学历,由于门槛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难。
(作者单位: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劳动就业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