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感谢大会的邀请,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一起交换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题目。前面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很有启发,所以特别是刚才彭锋教授讲到文化产业结构理论化的题目,我讲一下比较具体的,比较实际的,就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如何破解产学对接困难,要整合校内各种各样的学科资源来加速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我所在的学校也是全国第一批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所以也是深有体会,我们从04年开始招文化产业管理的本科生,后来又招了硕士生,从今年开始将会招收博士生。
我们可以说在一线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体会当中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的教训,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块分享。当前人才匮乏,实际上我非常同意前面欧阳友权院长说的,一方面人才比较稀缺,另外一方面也是人才比较浪费,我们现在文化企业对发展文化产业爱好很高,所以在国家这样的一个要把文化产业变成支柱性产业的这样一个背景下,所以整个企业界表示出极大的热情,相应文化产业人才的瓶颈显得非常的突出。但是一方面我们也出现了一个很为难的现实,就是高校培养的文化产业人才,它不为社会所用,所以更多的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无处可往,从我们办文化产业管理这八年来的经验,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主要的缘由就是产学不对接,高校培养的文化产业的人才更多的还是一个纯理论化的,所以它和产业界有很大的脱节。所以这也是制约我们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这样一个很为难的现实。
前面的专家很多都谈到文化产业人才,不同于其他的人才,所以除具有专业的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把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而这样一种能力实在它不是书本知识就可以够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高校更多的还是重视书本教育,没有很好的解决产和学对接的题目。
前面专家学者更多谈到跨界的题目,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一定要多学科通力合作,打破学科合作的界限,我们国家在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时候,前面专家已谈到了,当时是通过目录外加上了一个S,就是试办的文化产业管理,这样带来了我们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当中一个困惑,就是甚么课都上了很多,但是甚么课上了以后都和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发生脱节,所以出来的学生还是甚么也不会,所以动手能力非常弱,可能学的知识,多是人文的,经济的,法律的,乃至其他学科的都学了很多,造成在教学当中比较是一个大杂烩的,拼盘式的,但是真实的能力 [http://www.fwJIa.cOM 欢迎您访问张胜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如何破解产学对接范..文.家 ] 培养没有多少的进步。
那末我们看看国外的文化产业人才,我们会发现,它没有一个专业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有这样的一个行业,全球都在研究文化产业或叫做创意产业,比如说我们是昆士兰科技大学,有一个创意产业学院,但是它下面是针对文化产业的各个具体的门类在培养人才,不像我们国家是一个很综合性的文化产业管理。还有英国的利兹大学,也有一个二级学院叫做文化产业学院,它下面很多都是文化产业的分门别类的各个专家,所以它是很有针对性的培养文化产业的人才,这样的话就可以够很好的解决产学对接的题目。
在前面的发言当中,肖博士谈到,北师大的数字媒体技术,它比较好解决这样的一个题目,由于它比较具体,主要就是我们国家综合大学办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很多方面还是属于不太成功的,大杂烩的这类情况比较突出。所以产学不对接,现在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最根本的题目,在这方面从我们学校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由于我们究竟从04年开始招生,已招了八届了,学生已培养了很多,整体上我们感觉不是很成功,也是全国所有的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能大家都有这类体会,最主要的题目就是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产和学没有很好的对接,所以这表现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很弱的。
而且我们现在解决理论和实践,还是采用一个旧的观念,就是课堂教学+毕业实习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模式,前三年上了很多在校内上课,然后到最后一年,找一个文化企业实习一下,实在终究都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所以文化产业应当依照文化产业人才的特点,就是刚才彭教授所说的,依照知识结构的特点,来解决产学对接的题目,我们在校内就应当把这个题目要解决好。要使它整个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产学对接。
我们自己做了这样一个体会,把我们自己的体会回纳一下,第一,是请进来的方式,一定要聘请文化产业业内人士参与教学,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最近几年聘请了当地文化企业负责人,策划公司策划师、电影导演等来校授课和举行讲座,其授课内容作为教学的一部份计进学分学时,深受学生欢迎。
第二,走出往的方式,效果很好,但是碰到一个具体的题目,比如在学时应当如何计算,不单单是实习,也不单单是参观了,你要纳进学分学时的统计,还有课酬如何支付,学生如何组织,交通工具如何解决等等,所以这些具体的题目都是我们面对照较辣手的题目,但是这些题目是可以解决的,由于它不是一些不能解决的题目,只要我们想办法这些题目就可以够解决。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我们现在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最近七八十所高校,大家比较有一个通病,属于偏重于理论性的教学,实践性的教学偏少,所以我们应当根据文化产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特点,专业的特点,行业的特点,应当更多的增加实践类的课程,突出各个专业方向,避免过于综合和笼统,这也是我们学校这几年 (此 资 料 转 贴 于 范-文,家_网 张胜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如何破解产学对接(2)HtTp://WwW.FwJIa.coM ) 在这方面比较偏重的。
第四,成立创意工作室。让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文化产业实践,而且这个创意工作室是学生自己管理和运营的,而且通常和一些小型的文化企业进行对接,给他们弄一些针对市场的创意设计。这样的话来培养学生的一些动手能力。这都是我们学校文化产业管理同学成立的学生的创意工作室,都有他们自己的命名。我们这些年比较重视产学对接方面的引导,所以应当说还是尝到了甜头。也遭到国外同行积极的肯定。文化企业当中让他们往观摩,一边观摩,一边教学,看看人家整个乐器怎样生产,整个贸易模式是甚么。
第五,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也是展开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使学生有一个固定的教学实践平台,我们与多家当地着名文化企业签定协议,攻坚文化产业社会实践基地,分批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练习,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最后还面临着一个题目,就是要引导学生的观念要转变,由于我们文化产业更多的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比较多,要么就是大的一些国企,要么就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而且学生现在就业当中就存在着一个高不成低不就,大的一些国有的文化单位进不往,小的一些中小型的文化企业又不想往,这样的话文化产业产学对接当中,固然产学对接解决了,但是它就业观念不解决,那末我想人才也不为社会所用。所以还得引导学生怎样转变就业观念,要勇于到更多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当中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往进行创业。应当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