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永安市罗坊乡盘兰村。忙完制茶活儿的钟光辉等村民,这几天都在菖蒲塘茶园除草。4年来,种植茶树、管理茶园,是这个村多数留守村民的日常农活。
盘兰村位于永安最高的大丰山脚下,海拔约1200米,是永安市最偏远的高山村之一。村里山多地少,耕地约2000亩,多数是梯田,费工费力,而且水稻等作物产出不高。
“种水稻,不够吃,就改种地瓜。不养猪了,地瓜没处去,又种了几年豆子。”钟光辉摇了摇头说,因为农田产出不高,他家的十几亩地都抛荒了。随着外出务工潮的出现,村里的耕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最严重时,村里的地几乎都抛荒了。”村民钟国锋说,梯田里长满了野草和杂树。
2010年,被冷落的耕地又开始有人问津了。当年8月,在外经商的钟山携生意伙伴回乡投资,成立茶叶公司,从村民手里承租抛荒地,发展茶园。“我们村海拔高,云雾多,这样的环境能产好茶。明代就有茶园。”钟山说。
其实,早在钟山返乡投资前的2006年,村里也一度想发展茶业。最初试种了100多亩铁观音,但因为管理不善,没有经济效益,干了一年就放弃了。有过这次教训,钟山请来了三明、永安两级农业部门的专家为茶园把脉,专家们建议建立生态茶基地,走有机农业之路。
于是,1000多亩生态茶基地建起来,种植了悦茗香、梅占、雀舌等13个优质茶品种。按照要求,茶园管护全面生态化,除草不能用农药,必须是人工锄草或拔草,施肥也要施传统的农家肥……
生态化的茶园管护,需要不少劳力。村里400多人,有近百人留守。除草、修剪茶叶、采茶……这些活都由留守劳力完成。他们以中老年人为主,除了家里的活儿外,到茶园打工,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场景。于是,在自家地里为人打工的奇特现象,对村民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只是种田的模式要部分回归到祖辈的老法子。
经过5年的管护,茶叶开采,今年首次规模化生产,春茶产量突破1500公斤。据钟山预计,2015年毛茶产量可突破5000公斤,2016年将达到1万公斤。面对将来的井喷产量,公司正在建设茶产品营销渠道和平台。“茶园弄了5年,开始出产了。只要茶叶都能卖出去,前期投资收回绝对没问题,而且还有不错的效益。”他对未来很乐观,并把这种乐观放在了复垦村里其他抛荒地上。
“村里还剩下的抛荒地,我们准备引导村民复垦出来,种上茶树。”公司的一位陈姓合伙人说,村里已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看中仍在抛荒的耕地,计划继续扩大茶基地面积。但按照构想,新复垦后的抛荒地,将由村民自己按照生态茶园的标准进行管理,公司则负责茶叶的收购、加工、销售,“有钱一起赚”。
“搞生态茶园,总比杂草杂木丛生好。如果有一天,大家要再耕作水稻,恢复起来也容易。”钟山认为保护生态不可或缺。这位土生土长的盘兰村人,通过求学走出大山,如今他正努力改变家乡,改变乡邻的劳作和赚钱方式。
采访手记>>>
抛荒地复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复垦还注重生态化,则是盘兰村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三明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农业强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千亿现代农业产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3—201 5)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在发展茶业方面都提到了建设现代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打造茶叶产业链。盘兰村正在走的生态茶园发展路子,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不谋而合—既要挖掘金山银山,也要保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