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充电 > 吉林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吉林两名教师候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时间:2023-05-18 23:00:13

  为了庆祝第31个教师节,,吉林有两名教师进入候选人名单。

  据介绍,,每年评选一次。在各省推荐的名师中产生候选人之后,还需经过投票推选,最后只有10人获得此称号。

  一个乡村教师的光荣与梦想

  ——记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花园口镇腰甸子小学教师崔凤英

  崔凤英,这个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人民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守护一方园地,培育着乡村教育的星火。她在哪里,哪里就是课堂;学生在哪里,哪里就有她注视的目光、匆碌的脚步和一颗火热的心。她用一个山村教师平实的行动,证明了教育中“爱”的丰厚内涵。

  ——题记

  她在哪里,哪里就是课堂

  1985年,崔老师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为让学生们能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中学,身怀六甲的她不顾丈夫、公公和婆婆的反对,起早贪黑为学生辅导功课,白天顾得了教学顾不了家里的事,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还要挺着肚子拎水劈柴,跪着升火做饭,饭简单对付几口,接着继续批改作业,几个月功夫人就瘦了几圈。一天她给学生辅导到晚上7点,回到家里吃几口饭又给学生批改作业,第二天凌晨4时,儿子早产了,但她没有时间给孩子做衣服和被子,生下来只用围裙包上。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过度的劳累,儿子生下来只有5斤多重,满身皱皱巴巴的,再加上没有奶水喂养孩子,孩子饿得嗷嗷哭,她抱着孩子愧疚地落下了泪水,但是在得知她带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到中学,她感到无比幸福。

  从1981年10月参加工作始,在从事教育事业的35个春秋里,崔凤英连续担任了30年的班主任,先后带出7届毕业班,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上。不论上课还是课余、学校还是家里,学生什么时候找她,什么时候就是她的工作时间,哪里找她哪里就是她的课堂。她带出的毕业班成绩在全学区名列前茅,被她帮衬、影响的年轻教师徒弟们都被誉为“人品、成绩双优秀”。

  一所村小的“守护者”

  2010年10月,崔凤英被任命为花园口镇腰甸子小学村小负责人。她并没有为升任村小负责人感到喜悦,而是感受到肩上更重的压力,更大的责任。在担任村小负责人的五年里,她走过了一条拼搏、奋斗、奉献、艰难的路。2011年,花园学区内4所村小进行了校舍改造,只有腰甸子小学没有进行改造,在校舍建设方面比不过其他村小,崔凤英就抓校园环境和教学质量,她利用早晚时间和节假日对学校进行美化绿化,给老师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暑假期间,她在给操场喷农药时,造成农药过敏,满腿都起疙瘩,奇痒无比,一个多月才治好,好了以后,腿上全是疤痕,到现在也不敢穿裙子,即使这样崔凤英也没有让操场和花丛长一棵草。功夫不负有心人,腰甸子小学在全县的“园林化校园”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上台领奖时,幸福的眼泪在崔凤英的眼窝里直打转。在她的努力下,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了巨大进步,在全学区的抽考中,获得四年组、五年组、六年组三个第一的好成绩,得到中心校领导和村干部的表扬,得到学生家长的赞誉。

  沉重的工作给崔凤英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身体越来越差,经医院检查患有子宫肌瘤。但是为了工作她一拖再拖,始终没有去做手术。2012年,学校里学前班的班主任休产假,班级无人管理,崔凤英既担任村小的负责人又任学前班班主任。“三八”妇女节教师体检时,发现子宫肌瘤又长大了,而且长得速度特别快,医生说必须做手术。崔凤英利用清明节假期时间到长春做了手术,手术后医生不让出院,可是她想到学前班没人带,就坚持要出院,第二天就上班了。手术后不能骑自行车,她就步行上班,走到学校满身都是汗。来到学校,孩子高兴得又蹦又跳,当看到孩子可爱天真的笑脸,崔凤英忘掉了一切疼痛。上课时间她为学前班学生传授知识,带领他们做游戏,在玩乐中学习,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休息时间就在校园里种植花草,加大美化绿化工程。本想暑假期间好好修养一下,可由于学校要进行校舍改造,她就天天盯在学校,对学校的改造质量进行监督。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丈夫埋怨到:“做手术花那么多钱,不好好养一养,自己家里的活都干不了,却能干学校的活,没见过你这样的人,这日子还能过么,趁早离婚算了!”这个时候崔凤英满肚子的委屈无处诉说,只能趴在炕上大哭一场,当时真想把挑子一撂算了,但一想到领导和师生信任的目光,全村家长期盼的眼神,就不能这样做,还要挑起肩上的重任。校舍改造完之后,满地的垃圾,门窗玻璃到处是灰尘和水泥浆,在她的带领下,全体教师清扫了两天,使校舍焕然一新。可她自己的病又加重了,回医院复查时被医生一顿训斥,到现在还留下了病根,一上火着凉刀口就隐隐作痛。但是,学校在接受上级验收检查中,得到了县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评为省级“绿色校园”。

  从2012年冬天到现在,学校一直没有保安,每天早晚没有人锁门、开门,其他老师都在县里住,这个任务又落到了崔老师的肩上,每天下班要挨班挨窗检查窗户是否关好,炉子的火是否处理好。早上6点多就得来到学校,特别是下雨、下雪的时候就要来得更早,害怕把孩子冻坏、淋湿,可自己却冻成了鼻炎。

  没有人比她更“缺心眼”

  2013年,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学前班30多个孩子还是没人教,学前班要教好,学校的教学要抓好,美化绿化要做好,学校四周的地更要种好。学生放了学,其他教师坐车走了,只有崔凤英还在学校忙碌。手磨裂了,饭没时间做,丈夫经常不停唠叨,说她傻得出奇,简直就是缺心眼。尽管如此,崔凤英还是每天喝着咽炎药,用沙哑的声音教孩子唱歌学知识,刚入学的孩子不懂事,不是拉裤子,就是呕吐,崔凤英就又擦又洗,几天下来,嗓子说不话来,就这样,她也没有休息,白天用手势和哨子教学,晚上回家打针。

  学前班的薛静琪,奶奶70多岁而且是个聋哑人,父母上山干活,没人接送孩子,孩子特别爱上学。这时,崔凤英又承担起接送孩子的任务,每天中午晚上供孩子吃两顿饭。在农忙时节,她也经常接其他孩子回家吃饭。她骑的自行车就是一台公用车,遇到哪个孩子就带哪个孩子。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改变不了她为学校、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决心。

  现在的崔老师已黑发变白、眼力变差,嗓子也越来越沙哑,但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挚爱丝毫未变。她是学生的良师,同事的益友,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的教育工作者。她用自己的辛劳,为农村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晴空;她用无悔的青春,诠释了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光荣。

  一张“活的植物检索表”

  ——记北华大学教师杜凤国

  33个春秋,寒来暑往,见证了杜凤国作为大学教师的耕耘和奉献.他长年伏首林学教学一线,被学生称作 “活的植物检索表”;他深耕科研,著作等身,在研究领域不断攀登高峰;他访学的足迹涉及广泛,求取“活水”,补充新知。

  ——题记

  三十三载,写就一张“活的植物检索表”

  从上小学起,杜凤国就对教师职业充满憧憬,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基层教师。1979年,他考入吉林林学院,入学后眼见林业人才的缺乏,同时被大学老师渊博知识及教书育人精神所感染,从教心愿发生了一些转变——他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将来为林业人才培养作出贡献,做一个让学生尊敬的大学教师。

  目标定下,他的学习劲头更足,四年勤勉耕读,他在同年级80人的学习课程总分排名上,以平均91.5分的成绩名列第一名,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

  迄今他已在大学讲坛上走过33个春秋,这既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和奋斗过程。走向教学岗位后,他深感知识的缺乏,利用一切机会充电学习,先后攻读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硕士、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生态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学流动站博士后,并到加拿大爱尔伯塔大学(UA)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学习,丰富了知识视野和研究经历。

  教学过程中,他始终把课程建设放在首位,争取使用简洁语言,讲好每节课,为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先后获得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首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他多年来一直战斗在教书育人和科研第一线,先后讲授森林植物学、野生植物资源学、绿色食品资源学、植物分类专题、保育生物学、科技写作和专业文献阅读等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在教学中精益求精,受到了学生、校院老师及督导组的高度评价,学生称杜凤国教授为“活的植物检索表”。

  他在教学上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建了森林植物学和树木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使教学形象、直观和具体,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建立了森林植物学智能化试题库,该试题库包括各种类型试题3150道,可适合不同类型的学校选用,可以删减和增加试题数量。使用单位可根据不同题型、知识点、难易度进行自动、科学地组卷,达到了考教分离,收到了很好效果。同时,主持的“植物标本微机化管理系统”,可准确查询、统计和检索,实现了标本的数字化管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获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

  在《森林植物学》课程建设上,带领全组教师,积极建设,总结经验,将教学资源科学整合,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了课程网络化平台,实现了课程网络教学及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共享和推广。2003年该课程获吉林省精品课程,2008年达到了国家精品课程“五个一流”的标准,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科技日报进行了专门报道。2013年又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目前正在爱课网(Icourse)上供全国农林高校师生使用和共享。

  森林植物学和树木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理论上实现了“三化模式”,即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实践教学上实现了“四化模式”,即教学实习综合化、实验教学现场化、毕业实习社会化、第二课堂日常化。

  深耕科研,用成果反哺教学

  杜凤国主持有国家、省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省级项目4项,获得奖励11项,其中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和国家高等学校课件二等奖1项。这些成果已在我国北方农林和师范院校应用,受到了使用学校师生的好评。

  他完成18项课题,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引进项目(“948”)1项,专家鉴定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奖成果共1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主持3项,参加3项;主持获得三等奖2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分成果编写进教材,用于教学,其中树木冬态识别是新开设的实验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卓越农林人才改革试点项目、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

  杜凤国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林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等核心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2篇。在《自然资源》、《植物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10篇。出版了《濒危植物紫杉保育生物学的研究》(独著)、《吉林省落叶树木冬态的研究》(独著)、《长白山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森林植物学》、《森林植物绿色食品资源开发与应用》(主编)、《植物拉丁文基础》(主编)、《中国长白山植物》(第一副主编)、《林业基础与实用技术》及《长白山生物种类名录》(第2名)等著作12部及《树木学(北方本)CAI教学系统V1.0》和《花卉学CAI教学V1.0》电子软著2部(第一作者),共计14部。

  访学求知,寻找教学的“活水”

  1997年7-10月,杜凤国赴美国农业部浆果研究所合作研究,考察了美国越桔优良品种,顺利引进优良品种21个,并筛选出适于吉林省东部山区栽培的优良品种17个,取得了栽培成功,在吉林省东部林区的白河、松江河、和龙、安图、三岔子、临江、红石、延边等森工局进行大面积推广。他同时开发了越桔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8月,他赴朝鲜综合大学生物系合作研究,对中朝长白山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这是我国首次将中国长白山和朝鲜一侧的长白山作为一个山体进行植物分类方面系统研究,初步摸清了中朝长白山植被组成的异同,掌握了长白山植物本底,为进一步生物保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他于2007年2月至2008年8月在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加拿大抗寒绿化优良树种引进及生物技术育种;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北美接骨木属分子系统进化,通过研究初步摸清了确定了北美接骨木属的种类及基因水平上的进化关系,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留学期间,他选择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听课,更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积极联络校友,在校友的积极协调下,实现了北华大学与加拿大湖首大学合作办学,开启了北华大学在本科、硕士人才培养、教师在科研、教学的交流上都提供了国家化平台,对于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国家化视野,掌握前沿知识,了解学科前沿,都将起到有效的提升作用。

  此外,他多次被邀作外国专家(美国农业部浆果研究所Chad Finn 博士、缅因大学David博士、荷兰郁金香专家Don Plas教授、加拿大Dilanthus Fernando教授)来华讲学的专业翻译,受到了吉林市智力引资办公室、长春市园林管理处、吉林市园林管理处、吉林省各个森工局等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