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的只能是消极厌学的情绪,正如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数学课的内容发生兴趣时,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则把学习看成是精神负担,效果必然降低。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学生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所以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教师就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设计一个好的导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为了形象、生动地演示两个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理解这五种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和圆心距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可以用人们熟悉的一种
天文现象“日环食”来演示说明。观看由多媒体制作的日环食全过程,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两个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理解这几种位置关系之间动态的联系。学生再用课前准备的两个不等圆纸片做相对运动,画出运动过程中两圆位置关系的不同状态,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这种导入设计可以在课的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教材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兴趣。
在讲有理数这章时,我让学生朗读“读一读”中“内容丰富的数0”,使他们通过了解“0”,进一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前苏联教育家贾姆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让学生先看“想一想”,该内容选自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学代数教材,或趣味代数课外读物中的著名问题求希腊数学家丢番图一生重要时间年龄。对于这个问题,教科书中连续设了四问。经分析,不难看出,设第四问中的未知数(丢番图去世的年龄,即他一生活了多少岁)为x比较合理。这样在学生面前就出现了一个“选元”问题。虽是难题,但因为学生对故事本身产生兴趣,就产生意志力,进而顺利解题。
三、精选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数学
教学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适当地练,才能打牢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出些巩固概念的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一题多解的练习,多题一解的练习等,可以先练后讲或先讲后练,也可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同时要注意控制习题的难度与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怪题来难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练习中体会无穷的乐趣,在轻松的练习中逐步积累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出题:本届世界杯足球赛有32 支足球队参加小组赛,每小组4支队伍,问一共要举行几场小组赛?这种题的设计趣味性强,难度不大,又符合当前中学生喜欢足球的心理,通过讨论即可解决问题。学生能从解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通过其它形式,培养学习兴趣。
1.通过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中的思维美,抽象美,例如,数形结合思想,反映了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从形的特点感受数的有趣,由数的规律感受形的美,学生通过学习、使用会想“数字这么枯燥,反映的图形这么美”进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2.利用墙报刊登数学小故事、数学趣题、研究专题、学生小论文等,如:在讲解高一的简易逻辑时:我让学生以“生活与数学”为题,写数学小论文;在再讲数列时,我让学生讲“国王与象棋的发明者”、“高斯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丰富了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奇妙,进而产生兴趣。
3.通过年级组举办数学竞赛,或两班联合组织数学知识抢答比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教师肯下功夫,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就能摸索出教育的规律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