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文章、书籍、演讲和研讨会都曾经哀声相问:我们怎样才能让员工按我们的要求努力干活?今天,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如何提升企业各个层面的执行力,如何更好地激励广大员工就成了竞争求存与业绩增长的“胜负手”。很多企业在面临同样的困惑:不管你采用哪种激励手段,取得的效果差强人意,员工们的表现似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难道激励真的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源管理的顽症吗?
五花八门的激励手段
减少工时:这代表了激励人们工作的一种“绝妙”的方法让他们少做工作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在过去的管理实践中,工时逐渐在缩短,现在正在朝着某些人理想中的“六天半周末制”,即每周只工作半天迈进。这种方法有趣的变化形式是开发工作之余的娱乐项目,似乎能在一起玩的人也能在一起工作。但事实是,人们受到激励后希望工作更长时间,而绝非更短。否则,更长的休假时间只能造成人们的懒惰。
加薪:工资上涨能激励人吗?它只能激励人们期待着下一次加薪。其实,刚刚涨过工资,人们的确能高兴那么几天,但从企业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工资只能起到一种“保健”作用而不是激励作用,即使工资再高,也不能期望员工能天天想着它而激励自己,最多也不过是一种压力而绝非动力。
高福利:时下流行的企业福利可谓是琳琅满目,从各种保险、培训到股票期权,从票子到车子、房子,有些公司甚至把员工的家属也纳入福利计划中。目前,企业界福利基金已达到甚至超过工资额的1/4,但我们还在吵着要激励。所有这些福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被更多的员工看作是一种应该应分的权利,而绝不是报酬。你能期望它起到什么激励作用吗?
各种培训:行为科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洗脑工程”大规模应用,一些类似形而上学的培训一时间成为了激励员工的“救命稻草”。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人际关系训练”和“敏感性训练”。于是,我们看到以前上司对下属说:“请写一个方案”,但现在同样的要求,上司必须说3个“请”,员工才能感到上司的态度心理上可以接受。利用培训技巧的机会主义最终发现,这些培训只能离激励作用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