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茶”字的起源
“茶”字起源于“荼”,“茶”字从“荼”的简化始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荼”,在古书中一字多义,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芦草之类的白花,成语中就有“如火如荼”一词;三指茶叶。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文字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画,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叶在中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而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汉字的故事:汉字与做人
汉字不仅能记载思想和语言,它还告诉人们如何做人,甚至如何做官。
“人”字,只有两笔。一撇象征男人,体现阳刚之气;一捺代表女人,体现阴柔之美。这个解释确实有美学味道。《说文解字》对人字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从人字结构看,就是相互支撑。人从呱呱坠地到撒手人寰,时刻离不开他人的支撑,也应当念念不忘支撑他人。支撑就是奉献,就是牺牲。如果只思索取,不作贡献,实在愧对人这一“最贵”的称谓。
一个“忠”字,是把心放在中间,即将心放正之意。心若不正,就成了“歪歪心眼”。对祖国、对事业、对爱情、对朋友,都要忠诚。忠贞不渝、刚直不阿、诚实可信、讲真话、守信用,才是忠的表现。如此看来,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遇到的每一件事,无一不是在检验我们的忠诚,检验我们的人格。
“钱”之为物,人所共爱。玩味一下钱的结构,却给人启发不小。“金旁着戈,真杀人之物,而人不自悟也。”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取之无道则贪,迟早会有被“杀”的一日。“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一些因贪赃枉法而受到法律制裁就是明证。
“愧”字形象极了——心中有了鬼,必然就有愧。可见,做人要坦坦荡荡,时刻无愧于心。古语云“求个良心来管我”。讲一点良心看似没有讲党性、讲原则那么高,实际这是个基础工程。英国小说之父菲尔丁说得好:“纵使在一个法纪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也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订的法律。”有了良心的约束,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无不是善,自然就会像历史上的忠臣孝子,当今时代的英雄模范那样“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耻”字,《康熙字典》解释说:“耻。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就是说,知廉耻的人有了过错,就会脸红心跳。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就将“知耻”作为“修身”的基础。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讲“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是说当官的不把自己穿破衣、吃粗饭当作可耻,而把普通老百姓没能受到他的恩惠,亦即我们今天讲的“公仆”未能对“主人”服务好当作羞耻。此言极是,只要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想着百姓,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就绝不会有“无颜见父老乡亲”的那一天。
汉字的独特神韵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比如“富”和“穷”两个字,所谓“富”,过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的最大偶数,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只有力气,当然“穷”了。“贱”字也很有趣,“贱”的繁体是“賤”,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贱”的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蕴含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读汉字的时候若对字形加深一层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神韵。
形声 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新字。在形声字中,跟读音有关的偏旁称为声旁,跟字义有关的称为形旁。比如,“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这个字读“gang”,上面的“山”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