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岗位职能 > 大学生暑期打工防陷阱

大学生暑期打工防陷阱

时间:2023-05-10 14:56:27

8月5日,浙师大体育系研究生一年级的小马等5名学生向市民援助中心本报值班室反映,暑假里,他们为“金华三川教育”招生,干了10天,招了20多名学生,到支付工资时,相关负责人“张康”竟玩起了失踪,至今找不到人。

小马说,他们5个人老家大多在外省,为了打工,今年暑假都没回家。在去“金华三川教育”之前,小马班里就有一个同学在那里做管理员,办公地点在浙师大附近的丽泽花园一门面房内,“张康”多次来学校向他们介绍情况,称“金华三川教育”与浙师大多年来一直有战略合作关系,办的培训班遍及金华、杭州、宁波、绍兴等地。6月26日,小马和另外4名同学一起跟“张康”到诸暨湄池招收学生,办暑期中小学培训班。

“我们5个人住在那边,‘张康’给了我们1000元生活费。”小马告诉记者,去招生之后,他们发现所谓的培训班很不正规,房子是临时租的短期房,聘的老师也没啥资质。10天时间,他们招到了20多名学生,收取每位家长3000元左右订金。家长到现场考察后要求教室装空调,“张康”舍不得花钱,加上太匆忙聘不到老师,家长纷纷要求退钱,“张康”只得给家长退钱,撤掉了诸暨湄池的培训点。

小马说,培训点被撤是“张康”自己造成的,他们5个人的工资还是要按承诺兑现的。“张康”答应了,称回金华后会在7月10日左右把钱打给他们,并记下了5个人的银行卡号。可是等到7月10日,钱并没有打过来。5个人就天天打电话催,“张康”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7月底开始,“张康”连电话也不接了,后来干脆关机。他们去过丽泽花园的办公场所,但是大门紧闭。当记者问“张康”是哪里人,小马等人竟答不上来。

大学生暑期打工一般集中于家教、商业促销、餐饮等行业,一些黑中介通常会利用网络、传单小广告等渠道散布招聘消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容易中招。一法律界人士昨日告诉记者,大学生暑期打工或实习,属于勤工俭学,与用人单位不能建立正式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的保护范围,被骗后劳动部门也无能为力,只能寻求法律援助,参照民法通则、。

专家建议,大学生上岗前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用工协议,内容应包括工资标准、劳动时间、工作岗位等。而且,在哪里打工,一定要告知家长或亲友。如果工种有危险性,要搞清楚用人单位是否投了意外伤害险、劳工保险等。另外,由于暑期打工或实习属于非正式用工,企业可能不愿意签订用工协议。为此,大学生最好结伴打工,注意保留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证据,比如工资单、工作服、上班卡等,还可以用手机留下一些照片、录音、录像等证据,以免发生纠纷时空口无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