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岗位职能 > 中小学国学教育课程内容建议

中小学国学教育课程内容建议

时间:2023-05-18 23:00:13

  中小学国学教育课程内容建议

  9月28日,是我国儒学先师孔子第2565年诞辰日。在这天和地穆之日,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面向全国中小学,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建议。,国内首个解读性工作指导意见,针对中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理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政策措施等,提出了执行方案和工作建议,指导各地区中小学深入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创新实践。

  该文件全称为《关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的工作建议》,,在学科教育理论方面,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应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在教学之中,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爱国”等内容的关联性研究,同时也要注重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积极作用。

  在教育目标方面,明确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学科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科要建立的是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教育低年级段建议选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启蒙读物和韵文读物,同时辅以《中国农历与节日》《中国剪纸》《京剧脸谱》等相关传统文化内容。在基础教育中年级段,建议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文化经典课程,并辅以《茶文化》《传统书法欣赏》《传统绘画欣赏》《传统音乐欣赏》《中国建筑美学欣赏》等传统艺术相关内容。在基础教育高年级阶段,建议选取《古文观止》《孙子兵法》《道德经》等诸子百家思想和文学艺术修养等课程,并辅以《传统曲艺欣赏》《玉文化》《瓷文化》等内容,构成我国传统文化完整课程体系。

  在政策保证方面,建议各省教育主管部门每周最少安排一个课时进行学科授课,并提供教材和师资培养专项财政支持。《意见》最后建议,。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是目前教育学领域国家级研究项目,着力于当代社会教育最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历来以提供具有国家政策决策参考建议、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而著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作为“十二五”阶段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之一,,针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学科理论、课程构建、政策保障、教学资源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详尽、实用的工作建议,以指导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开展扎实有效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工作。

  同时,该课题组以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为其教材研发基地,即将完成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海外汉文化教育等六个方向、近800册专业教材研发工作,此举意在填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空白,解决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为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关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的工作建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基教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全国传统文化教育课题实验区:

,关于“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地方课程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文件精神,构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课程体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就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一、关于学科教育理论的工作建议

  目前,国家倡导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概念界定应包括“国学经典、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具备百家思想争鸣、文化艺术并重的特点,而且要注重传统文化精髓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爱国、友善等基本内容的关联性研究。教学中应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精神,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此外,应注重探索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人格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育教学之路,借鉴传统文化“蒙童养性、儿童养正、少年养成、成人养德”的积极作用,培养青少年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高雅的审美情趣”等优秀人格品质,实现新形势下的青少年德育、人文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关于学科课程构建的工作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国学经典,并在此基础上辅以民族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在课程构建方面,国学经典教学部分建议:低年级段选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等适合于儿童年龄特点的韵文课本,中年级段选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文化核心课程,高年级段可选取《孙子兵法》《道德经》等百家思想著作;民族传统艺术部分应按学生认识水平选取《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与中医》《中国茶文化》《中国传统书法》《中国传统绘画》《中国年画》《中国古建筑欣赏》等核心课程,民俗文化方面,应突出地区文化特色,选取地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景观文化、民俗文化及优秀非物质遗产等地区文化特色内容,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情怀。教材课程体系构建要突出经典思想体系、民族特色艺术教育与地域民俗文化讲习相结合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关于学科政策保障的工作建议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属学科创新,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学科教育教学政策时,应明确学科地位、学科课时、学科师资、财政保障等基本政策内容。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地区重点校本文化课程,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并且保证每周最少一个课时并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教学。要系统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培训,培养一支兼具传统文化与艺术基本素养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四、关于地区教学资源建设的工作建议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教学内容庞杂且相互关联性强等特点,,对教学内容编写要求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地方课程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文件精神,解决各地区缺乏成体系、高水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学资源这一实际问题,、“十二五”阶段相关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现有课题成果,即以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为蓝本,,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教材研究基地、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教材编著单位)与各省相关部门联合编著、研发地区版传统文化标准教材,为各省引进国家级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填补省内缺乏传统文化学科教学资源的空白,快速构建以国学经典、民族艺术、民俗文化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课程体系。

  请各相关单位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参考执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总课题组

  相关知识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是目前教育学领域国家级研究项目,着力于当代社会教育最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历来以提供具有国家政策决策参考建议、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而著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作为“十二五”阶段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之一,,针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学科理论、课程构建、政策保障、教学资源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详尽、实用的工作建议,以指导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及中小学校开展扎实有效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工作。

  同时,该课题组以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为其教材研发基地,即将完成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海外汉文化教育等六个方向、近800册专业教材研发工作,此举意在填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空白,解决学科教学的关键问题,为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夯实基础。